搜索

您的关键词

媒体聚焦

张锁江代表:发挥高校强力支撑作用 推动科技教育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4-03-11 11:00:57

  政府工作报告站位高、方向明、举措实,令人振奋、催人奋进。报告专门用一部分来论述“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强调要“坚持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一体统筹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一体部署实施,深化教育科技人才综合改革,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动力”,令广大教育工作者倍受鼓舞、倍感振奋!

  作为高等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更加深切认识到教育科技质量提升在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中的重大意义,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如何充分发挥好高校对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作用,是必须认真思考并回答的时代课题。

  一要坚持理念先行,以创新凝聚合力。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矢志推进科教兴国战略,凝心聚力、团结奋进,汇聚强大思想合力和发展动能。二要明确新举措,以创新促进发展。聚焦新发展理念,厘清科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指标和路径;扎实推进高质量导向的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加强有组织建制化科研,强化基础研究,增强原始创新能力;锚定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领域,推进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三要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创新开拓未来。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和产业发展需求,前瞻布局学科发展体系;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深入推进教育提质工程,探索育人新模式,营造育人新环境,着力培养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水平创新型复合型人才。

  近年来,我国高校科技创新不断取得新突破,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支撑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但是,从总体上看,高校与企业脱节、技术和市场脱节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其中的一个关键因素是中试环节成为“基础研究-技术研发-产业化”链条中的明显断点,许多科技成果停留或阻隔在了从高校院所走进企业、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的“最后一公里”。

  “中试”作为一种把试制阶段的新产品转化到实际生产过程的过渡性试验和工程技术验证,是加快推动科技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支撑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关键核心环节,同时,也是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实践实训及培养基地。在化工、能源、材料等过程制造业中,“中试”的作用尤为重要。2024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制造业中试创新发展实施意见》,提出未来我国制造业中试创新发展的目标,对布局现代化中试能力进行部署,这无疑为更多创新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但从现实情况来看,中试处于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中间的鸿沟地带,陷于两难、两不愿的尴尬境地。在国家层面上尚缺乏针对中试基地建设的专门支持体系、监管体系和评价体系,在人才队伍建设、基地建设环评安评审批、中试产品销售等环节存在障碍和困难。因中试能力弱、中试服务体系不健全而产生一系列制约科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堵点”“卡点”或“断点”问题,难以有效支撑科技成果高效快速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现实需求。

  因此,为进一步理顺科技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的体制机制,为高校科技创新发展赋能增势,建议加强国家层面的中试能力建设,布局、建设一批具有行业共性或技术共性的高水平国家中试创新基地,与发改委主导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科技部主导的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形成全过程、全链条衔接、协同高效的国家创新平台体系。

  同时,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在中试基地建设安评、环评审批,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定,中试产品销售,博硕士研究生培养等方面出台专门政策,扶持、支持中试基地建设,真正实现高水平科技创新和高质量成果转化的深度融合和双重突破,助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促进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实施。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推动更多原创性和颠覆性科技成果从科研院校走进企业、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在全国两会召开前夕,我前往大亚湾石化区、惠州新材料产业园、郑州中牟等地,深入企业一线,如:中海壳牌惠州乙烯二期项目、恒力石化(惠州)有限公司、惠州新材料产业园科创中心、郑州比克电池有限公司、郑州飞龙汽车部件有限公司等,调研石化、储能、清洁能源、新材料等方面的技术需求。通过调研了解到,企业有资金优势、产线优势、工程化优势,对市场熟悉,但对前瞻技术和人才存在需求,而高校正好有这些优势,二者可以实现优势互补。

  我认为,加快高校和企业建立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为一体的新型研发机构,是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途径。高校也要改变传统的研发模式,探索“学院-研究院-中试基地-产业示范应用”四位一体新模式,从课题立项开始,就跟企业一起研讨,企业的人和科研人员共同做研究,更快推动科研成果落地,使研发技术更接地气,实现高水平创新和高水平转化的双重突破。

  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高校应当勇担重任,充分发挥自身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中的引领作用或先导作用,为构建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提供强力支撑。

  未来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应该具备深厚的基础知识、卓越的创新能力、跨学科的融合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良好的科研道德、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对科技、社会发展的敏锐洞察力。高校要加强以高质量导向的教育模式改革,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大幅提高实践实习环节比重,在实际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力和创造力,培育具有真才实学、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并针对人才的特长和优势,特别是青年科技人才的特点,提供相配套的事业机会、创造舞台和发展空间,造就一大批学术突出、有管理能力、有远大理想和宽阔胸怀的青年拔尖人才。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王胜昔 王忠耀采访整理)